胃癌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,其术后治疗选择一直是患者和家属关注的焦点。化疗作为胃癌术后治疗的重要手段,其必要性常引发讨论。然而,结合中医理论,胃癌术后的治疗决策需从多维度综合考量。
从西医视角看,化疗的核心目标是降低复发风险。研究显示,约80%的胃癌患者术后需要接受化疗,尤其是存在淋巴结转移或肿瘤浸润深度超过黏膜层的患者。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、顺铂等可通过抑制癌细胞增殖,减少残留病灶的复发概率。但对于极早期胃癌(肿瘤仅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)患者,术后化疗并非必需。
中医理论则强调“扶正祛邪”的整体观。胃癌术后患者常因手术创伤和化疗药物出现气血亏虚、脾胃失和等证候。中医认为,手术耗伤正气,化疗药物属“以毒攻毒”,易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。此时,通过中药调理可发挥三大作用:其一,增强机体对化疗的耐受性。例如,黄芪、党参等补气药可改善化疗导致的白细胞减少,白术、茯苓等健脾药可缓解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。其二,协同抗癌作用。现代药理研究发现,半枝莲、白花蛇舌草等中药具有诱导癌细胞凋亡的机制,与化疗药物联用可增强抑癌效果。其三,预防复发转移。中医认为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通过长期服用扶正固本类中药,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,抑制肿瘤微小残留病灶的生长。
展开剩余72%需明确的是,中医与西医治疗并非对立关系。临床实践中,多数患者采用“化疗+中药”的协同模式:化疗期间以中药减轻毒副作用为主,化疗间歇期则侧重巩固疗效、改善体质。例如,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时,可选用当归补血汤(黄芪、当归)促进造血功能恢复;出现肝功能损伤时,可配合茵陈蒿汤(茵陈、栀子)护肝降酶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辨证论治。同为胃癌术后患者,若表现为气血两虚证,需用八珍汤加减;若为脾胃虚寒证,则宜选理中丸化裁。这种精准施治的理念,与西医标准化治疗方案形成互补。
从临床数据看,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已显现优势。多项研究显示,胃癌术后采用规范化疗联合中药干预的患者,其3年生存率较单纯化疗组提高15%-20%,且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改善。这表明,中医治疗通过调节机体整体状态,可为化疗创造更有利的条件。
目前,临床上常使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的手段来减轻对患者的伤害,提升治疗效果,其中中西医的综合治疗备受人们关注,尤其是中医在综合治疗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,“三联平衡”理论,是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在先人的基础上,结合40余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。它立足于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思想,从癌症患者普遍存在的元气亏虚痰凝血瘀、癌毒聚集等病因病机出发,采用疏通、扶正、祛毒等方法,有的放矢、重点用药,从而调节人体阴阳平衡,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。
非遗“袁氏中医肿瘤疗法”始于嘉庆辛酉年(公元1801年),传承距今已历八代两百余年,凝聚着袁氏中医世家历代先祖临床实践的智慧结晶。在袁氏先祖历代承传的珍贵秘本《袁世医方》中,详细记载了“袁氏中医肿瘤疗法”的核心理论与用药精髓。涵盖中医内、外、妇、儿各科,以及实践临床的大量内外治方药、制作技艺,剂型包括汤、丸、散、膏、丹,以及药酒、药膳、药茶、药醋、药粥、药饼等食疗方,多达190余首,形成了一套系统而独特的中医肿瘤诊疗体系。
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治疗胃癌真实案例分享:
武某,男,残胃癌,2016年12月5日初诊山西长治人
2016年3月,来自山西的武师傅因便血确诊胃癌,胃粘膜糜烂坏死组织中见少许腺癌组织。在北京301医院手术后,同年11月底复发。情况逐步恶化,连水都喝不下,后为求中医治疗2016年12月5日就诊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,当时武师傅术后体重下降20斤,胃切掉以后,肠胃功能也差了,经常反酸、烧心,怕冷。用药后,各种不适症状逐渐得到改善。感受到疗效后,武师傅一直坚持治疗,每年都复查胃镜。其后续介绍家属过来就诊,2021年12月20日家属(胃贲门癌)问诊,期间问到武师傅近况,表示“我老父亲特别好,还能天天打扑克!”,2023年回访近况稳定。
胃癌术后是否化疗需结合肿瘤分期、病理类型及患者体质综合判断。中医治疗通过“扶正祛邪”理论,既可减轻化疗毒副反应,又能增强抗癌效果,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。在专业医师指导下,科学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,有望为胃癌患者带来更佳预后。
发布于:河南省热丰网-热丰网官网-炒股配资炒股-配资什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